踏入雨季,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撰文介紹渠務署的防洪工作,包括保養維修雨水隧道及蓄洪池、實施及時清渠安排、適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等。部門並積極應用新科技,協助加強監測和分析水浸風險。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5月2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渠務署一直致力防洪工作,為雨季做好準備,以進一步減低暴雨期間的水浸風險。今次,我邀請三位渠務署的同事介紹不同的防洪工作,包括為排水設施進行清淤及保養維修、實施及時清渠安排,以及應用新科技協助監測和分析水浸風險等,務求全方位提升防洪能力,減輕惡劣天氣對市民的影響。 渠務署署長視察多個防洪設施 雨季來臨,各政府部門都提高警覺,做好應對工作的安排。本月中,香港先後發出黃色及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渠務署署長彭雅妮視察了多個防洪設施,並到訪緊急事故控制中心,聽取部門協調及應對雨季期間及不穩定天氣的工作。 防洪設施規模龐大 渠務署管理的防洪設施規模龐大,包括超過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管、超過360公里的人工河道、四個總容量超過18萬立方米(相等於72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蓄洪池,以及四條總長約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當中牽涉的工作包括:處理日常公共渠管淤塞報告、機電及結構的定期檢視、老化和受損雨水渠道的復修、排水設施的清淤工作等。 保養維修雨水隧道及蓄洪池 渠務署香港及離島渠務部工程師劉耀文表示,當中甚具挑戰的是雨水排放隧道及地下蓄洪池的清淤及保養維修工作。為免妨礙設施在雨季運作,有關工作會安排於每年旱季(即11月至來年3月)進行,但近年受氣候變化影響,11月時有大雨,也會早於2月出現強降雨,因此部門很多時只有兩至三個月時間完成有關工作。 與時間競賽 為雨季做好準備 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為排水設施完成清淤及保養維修工作,殊不簡單。每年我們由四條雨水排放隧道及四個蓄洪池合共清走的沙石、淤泥多達500噸,相等於大約34部雙層巴士的重量;加上設施結構及機電設備需要勘測,故我們需要與時間競賽,為雨季做好準備。 實施及時清渠安排 另外,每年踏入雨季,即4月至10月,渠務署會實施及時清渠安排。在預測大雨來臨前,署方會調配人手巡查全港約200個容易受垃圾或枯葉等阻塞的位置,如發現渠道淤塞,會立刻安排清理工作,進一步減低大雨期間的水浸風險。 適時啟動緊急事故